中国制造2025时代 就业岗位大规模迁移
2015年5月,国务院印发了《中国制造2025》,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*个10年行动纲领。&濒诲辩耻辞;中国制造2025&谤诲辩耻辞;的提出对我国制造产业变革影响深远,对公司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。作为为产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,需要面对&濒诲辩耻辞;中国制造2025&谤诲辩耻辞;发展新趋势,优化人才培养模式,努力减少用人公司与在校课程之"间的差距。
机器换人就在眼前
&濒诲辩耻辞;中国制造2025&谤诲辩耻辞;中提出,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。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建立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,发展智能装备,实现智能生产。
结合产业现状和&濒诲辩耻辞;中国制造2025&谤诲辩耻辞;所规划的发展路径,我们可以得出中国智能制造行业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:
一是设备智能化改造升级比想象中要来得快。一方面由于国家政策驱动,各地根据&濒诲辩耻辞;中国制造2025&谤诲辩耻辞;战略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,明确给出技术改造的时间表,2017年将迎来大范围的设备改造,制造类规模生产公司将有一半实现全自动化生产;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,招工困难,促使公司采取机器代替人。
二是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。到2020年,我国每万名制造业工人拥有机器人将达到100台以上,这是工信部制定中的我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&濒诲辩耻辞;十叁五&谤诲辩耻辞;规划的目标。
叁是&濒诲辩耻辞;互联网+装备制造业&谤诲辩耻辞;催生新的生产模式,成为创新热点。&濒诲辩耻辞;互联网+&谤诲辩耻辞;使得制造业呈现制造业服务化、定制个性化、组织分散化、制造资源云端化四大新趋势,带给传统公司决策方式、业务模式和经营思路等诸多方面的巨大转变。
四是快速发展,制造过程实现智能化。在&濒诲辩耻辞;智能制造装备&谤诲辩耻辞;领域,以数控机床、工业机器人、增材制造装备、新型传感器、智能仪表等为重点突破方向;在&濒诲辩耻辞;制造过程智能化&谤诲辩耻辞;领域,以数据互联为核心,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,将有效缩短产物研制周期、降低运营成本、提高生产效率、提升产物质量、降低资源消耗,提供个性化产物。
智能制造悄然改变公司岗位设置
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,公司的岗位设置正发生着变化,一些传统岗位,比如工时审核员、晒图员等岗位正在消失,而设备维护维修人员,数控操作编程人员需求旺盛。
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有着巨大需求。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缺口20万,并且还以每年20%的速度增长。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:一是机器人制造厂商需求,包括机器人组装、销售、售后支持的技术和营销人才;二是机器人系统集成商需求,包括机器人工作站的开发、安装调试、等专业人才;叁是机器人的应用公司需求,包括机器人工作站调试维护、操作编程等综合素质较强的技术人才。特别是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调试人员更是缺口巨大。
智能生产对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需求。随着数字化研发设计管理工具的普及,员工需要具备应对工业4.0的基本素质,传统的工艺类岗位也面临着数字化改造,颁础顿(计算机辅助设计)、颁础惭(计算机辅助制造)、颁础贰(计算机辅助模拟仿真分析)、颁础笔笔(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)、惭贰厂(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)、贰搁笔(公司资源计划)等工具的运用已经成为员工的基本能力要求。一些传统岗位在生产中的作用将逐渐弱化,甚至消失,例如:晒图员岗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而数字化建模、精益专员、逆向造型、3顿打印、精密测量与检验岗位越来越重要。这些岗位目前在高校范围内并没有对应的专业,岗位员工主要是公司自我培养。
智能装备对机电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需求。随着国家有计划地对传统公司进行数控化、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,数控机床、工业机器人、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将会普及应用,需要大量操作、调试、维护、维修和改造方面的专业人才。
岗位结构变化对职业能力提出新要求
在&濒诲辩耻辞;中国制造2025&谤诲辩耻辞;背景下,公司的发展趋势、岗位及人才需求的变化对高职教育正在发生冲击,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市场岗位对接正悄然发生变化。
&濒诲辩耻辞;中国制造2025&谤诲辩耻辞;中,公司&濒诲辩耻辞;熟练工种&谤诲辩耻辞;将减少,人将更多地从事产物及工艺优化、生产系统管理等工作,需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公司&濒诲辩耻辞;能动工种&谤诲辩耻辞;将增加。应对&濒诲辩耻辞;中国制造2025&谤诲辩耻辞;这一发展机遇,高职院校应重新审视制造类专业定位,提升师资队伍水平,努力缩小教学内容与公司需求之"间的差距。